家里每日早餐有喝手冲咖啡的习惯,但无论咖啡豆贵贱,按照妻的话说:如刷锅水一般 —— 事实也的确如此。后来被她剥夺了各种参与早餐的权利,丢一本日本咖啡馆手冲咖啡技巧大全,要求仔细研读好好提升技能。

其实看完发现,控制口味除了豆子,还有几个重要变量:焖蒸时间,水的温度,水的比例,冲泡手法 —— 这些都和时间有关。因为做事总急于求成,基本上水烧开了就直接冲泡,而且是大水漫灌,缺少了时间参与,风味自然无法出来。

好的味道,总是需要时间的浸泡。

这个时代培养了什么都求快的习惯,但许多事情未必快就是好,或许等一等,放一放,发酵一下才好,比如下面的故事:

立即响应

打工人被规训的一个特征是,立即响应。老板布置了任务要立即响应,用户提出了问题要立即响应,周末在家服务器挂掉要立即响应,仿佛不立即响应就不政治正确。

立即响应的黑暗面就是,当前做的事情都不重要,只有未来很快发生的事情才重要 —— 而问题在于,未来什么时候发生什么无人知晓,所以要么在短期内波动输入大量指令,使接收者行动瘫痪;要么是处于焦虑的等待中,而变得行动无能 —— 毕竟手里的事情不重要么。

而这个问题在权利更大的人身上,问题更大。彼时带团队一到季度末就会很焦虑,因为各种复盘谈话沟通,各种突发事情经常出现,导致需要响应的事情更多,看似劳模,其实重要的事情都没干 —— 不过倒是用来刷下存在感,在厂里博取个好绩效可能还真有些用。

记得父教授开车原则是有一句话:看准前面的路和红绿灯,让后面的车把喇叭按劈,你也不能急,得慢慢来,他着急让他飞过去。

如果总要立即响应,潜台词是,当下在做的事情都不重要。

立即应用

曾有一次,听前辈讲一种二手演唱会门票的自动竞价模型,买的人多,自动涨价;买的人少,自动降价,总之他们测试完转化率节节攀升 —— 简直是武林秘籍,于是如获至宝,却没思考武当派的基本功修炼少林寺的绝学,很容易走火入魔 —— 毕竟在线问医生和抢购周杰伦演唱会门票,其需求规模和频次,不在一个段位。

结果可想而知,耗费了不少时间和资源,最终一败涂地。其实如果不着急应用,慢慢推演下,分析好其中利弊,或许还有改进空间。但大干快上最终是把所有人都恶心坏了,也就不存在迭代的可能。

其实想要立即应用,无非是一种智力上的偷懒,忽略了去耐心分析这个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情境,结果自然可想而知。

当然另一面是恐惧,这在经常分析竞品时很容易出现。如前一阵许多「白板」类产品推出,自然会有些担心是否需要跟进,避免 flomo 「过时」。只不过静置一段时间后发现:大家并不在解决同一个问题 —— 而许多其他竞品耐不住,纷纷就大干快了。

凡事皆有其代价,当想要立即应用前,如果说不出要付出的代价,那一定是还未想清楚。

尾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