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总有一刻,我们会开始思考死亡

少楠说:当时摘录这篇文章的时候,还没有「少楠说」这个部分。我记得我开始思考死亡,是有一次从老家回上海,在火车上看《最好的告别》,那时候才理解什么是死亡,以及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方式面对。前年一周内,先后送走了姥姥和爷爷,在火葬场看着青烟升起的时候,我也在思考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?

我一度很沮丧,沮丧于始终没有找到自己所热爱的东西,或者说曾经有过热爱的东西,被我自己搞丢了。又会非常焦虑,焦虑于已经过了而立之年,依旧一事无成。或者当年年轻气盛的时候很容易找到意义 —— 只需要和你们不一样就好了,大不了重新来过。而站在今天的时间和空间,能选择的范围其实更多,但是 load 的次数却变少了。

我大概明白了,茨威格在《人类的群星闪耀时》所说的那种幸运是什么 —— 「最大的幸运,莫过于在年富力强的时候,发现了自己的使命」

我依旧没有答案,只是相比些许年前创业失败时候的迷茫,现在的迷雾中大致能看到些许微光,不知是黎明,还是鬼火。不过文中的两个解决方案我倒是认同。一种是将自己与一些更宏大的东西联系起来:一个数学定理、一本文学著作、一件艺术作品或一种恒久的信仰。马尔克斯与康德靠《百年孤独》与《纯粹理性批判》遗世独立,米开朗基罗把《创世纪》和《最后的审判》印刻在西斯廷大教堂里,供千万后朝拜——他们肉身虽灭,但精神不朽——反正建筑是永远戳在那儿。还有一种就是,生活在当下的每个瞬间里,不烦扰过去、不担忧将来。

热爱可抵岁月漫长

https://www.notion.so/plidezus/dd0826476d064e3d9968b16860666df6

人生总有一刻,我们会开始思考死亡


不了之人:宫崎骏——带着大家的遗愿,继续做动画吧

少楠说:谈论「死亡」,是因为这个哲学命题在我心里已经发酵了一年有余。时至今日我依旧无法就关于「死亡」写点什么,所以将我这一年来关于死亡收集的内容分享给大家,希望每个人能更珍惜活着的每一天,以及找到自己离开这个世界前,希望完成的事情。我曾是动画专业的学生,如果说除了乔老爷是科技行业的偶像,那么宫崎骏绝对是我当年学动画时候无比敬仰的大神。每次看完宫崎骏的新作之后,都会说,这辈子还能再看到一部他的作品吧。果然宫老爷子按奈不住又出来做长篇了,但是这次的纪录片却看得我泪流满面的,因为他知道自己将要离去,所以用尽生命的余热,带着战友们的遗愿,去为这个世界留下最后的作品。

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av7115115/


向死而生:读《耶鲁大学公开课:死亡》有感

有人说,死亡之所以很糟糕,是因为死了之后我们就无法享受人生的美好了。对此,卡根使用了归谬法:本可以出生、来到世上享受人生的人还有很多很多。“我们这代人能制造出多少可能的人?2011年,全球大概有70亿人,差不多一半是男性,一半是女性,他们一起能制造多少人?一名女性每年大约排出12个卵细胞,大概持续30年。每个男性的生育时间大概为50年,如果他每天做爱一次,每次射出大约4000万精子。35亿名女性排卵30年,每年排出12个卵细胞,35亿名男性每个生育期50年,一年365天,每天4000万精子,结果能生出的人是3乘以10的33次方。如果算到第三代,所得到的数量将会比已知宇宙中的粒子数量还多。”

https://book.douban.com/review/6686321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