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舒克同在 Yo!群里面,之前他刚到郑州去开拓市场的时候聊过一阵(作为东道主介绍下老家的人情风貌哈哈)。用他的话说「在郑州复制成功了,才算成功」。之前曾经分享过 贝壳相关 的内容,不过更偏宏观策略一些,而舒克这篇更加中观一些,对于从消费互联网转型来产业互联网的同学来说,很有参考价值。

在舒克的这个分享中,关于产业互联网的定义非常有趣:在供需两端,人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行业。如果说消费互联网的交付由机器完成,那么产业互联网的交付由人来完成。而所谓的产业互联网的运营(也就是我现在在做的事情),便是通过深度运营「人」来达成业务目标的运营方式。

而运营难度本身和平台的对于交付者的影响力正相关:越能影响交付者的能力,运营难度越小。这里补充下个人观点:当平台本身依赖于交付者的影响力来提升自身影响力的时候,平台往往会变成弱势一方。而平台能赋予交付者影响力的时候,控制力就会变强。

而这里变强的手段,则是通过消除供需双方的信息差来达到的 —— 毕竟交付者影响力强,带来的是信息充分(比如钟南山,自带超强知名度和可信度背书),而可能某些医生医术也不错,但是离开了当地的圈子,在网上并没有什么关于他的背景信息,所以平台应该要去挖掘和展示这些信息,弥补信息差,带来用户的信任。( 从信息差的角度来看:在交易中供需双方谁应该首先提供信息

另外一个我做了很久,但是没意识到,被舒克这篇文章点醒的部分是:运营的核心在于如何提高从业者交付能力的进化。

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要素(文章中有具体公式,这里不展开),**一个是初期如何筛选出优秀的从业者,另一个是培养机制的建立。**现在回想起当年丁香建设质量审核系统的时候,最大的启发启发来自于某个医生,她的服务态度和用户满意度是最高的,我们根据他的回复内容定义了平台的基础服务标准。而当时漏掉了一个培养机制,我们只是在其他人服务不好的时候告诉他们应该这么做,但所有从业者刚加入平台的时候并不知道该如何启动,所有人都是凭借自己的能力八仙过海,虽然也有个别出彩的地方,但是从平台的平均交付能力来说,并没有提高 —— 这里有个观念的差异,之前在消费互联网呆久了,总觉得不应该有所谓的「培训」一说,产品应该足够简单到让人一看就会,运营不应该很重;但是回头再看看淘宝大学并非如此,后来试了一段时间之后尝到了甜头,才保留至今 —— 这种思维的惯性有时候自己都无法觉察到,也望诸君能避免之。

文章后半部分从产业互联网团队管理的角度,谈了关于和消费互联网团队的区别。因为自己之前没有在大厂呆过,没有看的这么清晰 —— 产业互联网不是去创新,而是去改革(毕竟人家存在的时间比互联网行业还久),主要是由运营来发现产业中的问题和痛点,然后通过产品来解决。这和先设计产品然后通过运营来释放产品价值,让更多用户用好产品的消费互联网是完全相反的。而由于交付路径过长及交付者本身的变量,单靠 KPI 而不监控实现路径往往最后会缘木求鱼。这也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即面对长周期、慢反馈的忍耐力。

有一句话很有共鸣,做产业互联网的心态 —— 「孤身入局,心存敬畏」。